作者 | 颜色
编辑 | 郑瑶
8月14日,赛柏蓝从知情人士处获悉,恒瑞医药于近期成立了新的生物制药事业部(BBU)。据悉,这一全新部门将由恒瑞医药副总裁、原综合事业部总经理霍仕文负责。
霍仕文在恒瑞医药内部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,曾在2023年被任命为副总经理、影像事业部总经理。不过,早在2024年1月,原综合产品事业部与影像事业部合并为新的综合事业部。
新成立的生物制药事业部主要涉及已经上市的10余款1类创新药,产品矩阵横跨代谢、自身免疫、医学影像、镇痛麻醉以及重症医学等多个治疗领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8月13日公布的国家医保谈判初筛目录中,恒瑞医药有多款1类创新药成功入围,其中包括白介素-17A抑制剂、JAK-1抑制剂以及超长PCSK9抑制剂等。
近年来,恒瑞医药一直在积极寻求战略转型与业务突破。
2024年,恒瑞调整优化了组织架构,主要包括完善医学及市场体系;整合设立新的综合事业部,组建自免、代谢专线销售团队,不断完善内部产品线设置;全面推进省级分公司管理中心职能优化,整合研发、医学、准入项目及销售资源,加强属地管理等。
此外,恒瑞医药还根据创新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成立四个研发管理委员会,进一步规范创新药研发决策流程,尤其是针对临床端未被满足的需求与商业端市场价值的评估工作。
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,政府高度重视,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。2024年国务院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要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,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,同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,开辟生命科学等新赛道。
不只是恒瑞,医药行业不少头部公司均陆续成立生物制药部门,其中逻辑在于生物制药行业的战略价值、技术特性与市场趋势的深度契合。
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,中国市场发展尤为突出,有数据预测预计未来五年有望超过万亿元。这种高增长性使生物制药成为大公司营收的核心引擎,进而相继进行架构调整。
此外,随着技术迭代重塑行业格局,大公司通过成立独立部门,可集中资源突破技术壁垒。仅恒瑞医药而言,已经建立ADC、放射性配体疗法等10余个技术平台。
2024年,恒瑞医药研发投入达到65.83亿元,占营收的23.52%。但创新药存在研发周期长、风险高的特性,产出效率承压。目前来看,恒瑞医药的部分技术平台尚未形成规模化产出,如ADC平台虽有12款分子进入临床,但除SHR-A1811(HER2 ADC)外,其他不少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。
截至发稿时,恒瑞医药的总市值达到4211.30亿元,距离曾经的6000亿元市值仍有差距。不断调整下的恒瑞医药会有怎样的表现,值得持续关注。
附:恒瑞医药在研创新药(ADC领域)主要临床研发管线,截至2025年2月28日;截图自恒瑞医药2024年年报



内容沟通:郑瑶(13810174402)
]article_adlist-->

下一篇:没有了